Search


紐約時報今天的文章,從臺北的二二八紀念館寫臺灣的歷史、政治與記憶。文中訪問了李筱峰、賴澤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紐約時報今天的文章,從臺北的二二八紀念館寫臺灣的歷史、政治與記憶。文中訪問了李筱峰、賴澤涵與陳翠蓮三位教授,並引述了陳翠蓮老師的話,說目前的和解(reconciliation)只走到了一半,儘管證據已經指出,1947年國民黨在臺灣殺害了許多人,但就連博物館本身的展示,仍然只聚焦在受害者,而沒有對加害者進行責任的追究。

「既然有那麼多受害者,應該有人要負起責任,而這部份尚未被處理。」

文末則引述一位來自香港的中文老師,她在參觀完紀念館後表示,不管博物館展示的侷限何在,她仍覺得臺灣人能夠這樣開放地面對自己的歷史,是很幸運的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「歷史是由生於現代的我們,對於過去的探問。為了當下自身生活的理解,或是為了決定今後必須前進的方向,歷史對我們才有必要性。但是,『現在』轉眼間就成了過去,『現在』的模樣也不斷在變化著。對於過去的探問,當然也應該同樣不時地更動。該用什麼觀點看待過往,過去什麼是重要的,對於每個人,每個團體,還有每個時代,都不一樣。對過往的解釋和理解,絕非一成不變,並不是只有一種方式。」 「現代應該有現代所需要的歷史認識。當人們對於自身的問題認真的討論,嘗試催生新的歷史認識之際,力量就產生了,而時代的齒輪又一次開始走動。現在對歷史學者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忠實地遵循學界的『常識』,而是拋開過去的想法,提出符應時代的構想。」 「現代人所需要的歷史觀點是什麼呢?那就是新的世界史。所謂的世界史,是以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為基礎,為了深刻且持平地理解在今日全球化世界發生的各式各樣事件,並訂定社會將來走向,進而產生的必要教養。」 ──羽田正
以臺灣為起點,描繪屬於未來的全球歷史。
View all posts